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时间:2024-02-19 11:33:07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1

只赚一分钱也能够成为百万富翁 在浙江诸暨,活跃着一群百万富翁,他们在市**举办的"发展民营经济经验交流会"上,道出了当地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块五毛钱一双的袜子,只赚一分钱就卖! 只赚一分钱,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很 多与会的学者和专家大为惊叹,有外地的企业主更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今社会谁还看中这区区一分钱啊,然而正是这毫不起眼的一分钱,却造就出了让人眼热的成批的百万富翁来. 有个专卖牙签的小商贩,100根牙签只赚一分钱毛利,但他每天要批发销售牙签10吨,按100根毛利1分钱算,他每天销售一亿根牙签,稳稳当当地进账1万元人民币.

一个卖袜子的老板,一双袜子也只赚一分钱,他每个月的销售量在七八万双,也就有七八千元的利润,一年下来获利就达10万元.而在诸暨大唐镇,大唐袜业市场拥有1600间摊位.去年,这里销出了超过70亿双袜子,能成就多少百万富翁,算算你就知道了.

还有专卖缝衣针的商贩,在他们的摊上,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针,应有尽有,也都是只赚一分钱,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生意,老板一年会从中赚取200余万元. 这里还有一家吸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企业.它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在全球饮料市场上,有1/4的消费者用的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吸管.一根细细的吸管,能赚多少钱?据公司披露□一支吸管平均销售价格为8厘至8.5厘钱,利润占10%,仅仅是0.008元至0.0085元.正是这个普通人看不起眼的产品、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利润,使得这家吸管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创业者的眼里,只赚一分钱的利润,这种与众不同的经营思想,正是他们在商场上能够战胜对手的法宝,商品社会使更多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但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从浮躁中猛醒,而脚踏实地地以真诚、求实为理念,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经营理念,从而在商场中脱颖而出.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2

美国有不少白手起家的富翁年龄都不超过40岁,其致富方式可大致归为三类。

勤勤恳恳型

虽然也有一些百万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最多的还是靠勤劳的双手和多年的苦干。

比利—斯达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23岁的比利出于对冬季运动的热爱开了一个不足20平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将经营范围从滑雪设备一步步扩展到少女时装、运动器材。谁知"9—11"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险些破产。他们历尽艰辛重振旗鼓,去年终于迎来了600万美元的赢利。

为等待机会,老练的企业家都需要卧薪尝胆,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更不例外。亚美—凯兹和德纳—斯拉维特在纽约摸爬滚打多年,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微软公司向他们订购一批礼品包装袋,这使他们瞄准了跨国公司礼品市场。在各个跨国公司之间周旋多年后,20xx年他们与法国专营包装的行业大王达成合作协议,这次机会使他们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

另辟蹊径型

有人喜欢埋头苦干,有人却喜欢寻找别人不曾注意的市场盲点。但能够另辟蹊径干成一番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克萨斯州36岁的维耐—巴阿特的赚钱思路很与众不同。美国各行业的竞争都很残酷,让维耐很不适应,为躲避竞争,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非营利组织:专为不善经营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与商业客户的关系。如今,他的公司为几千家非营利组织服务,仅去年就赢得了20xx万美元的丰厚利润。

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创业之初就立志建功立业,但有些人的成功却是无心插柳。

1983年,年幼的约瑟夫—萨姆皮维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过多的冰淇淋。为了解馋,他为自己做了个不含糖的冰淇淋。15岁时,他已经研制出好几种不含糖的甜点。

在美国,胖人很多,这种无糖食品非常受欢迎,约瑟夫尝试着把自己研制的甜点拿去卖,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这位34岁的企业家已开发了40多种无糖食品,畅销全美,仅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说起利人利己,33岁的安德鲁—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轻时最热衷的就是出入纽约高档俱乐部,为省钱,他想方设法去蹭票。有一天,他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直接与俱乐部老板协商,给那些热衷于过夜生活又想省钱的消费者优惠待遇呢?没想到这一简单的主意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现在通过他的网站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国各大俱乐部的优惠服务,还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20xx年的营业额已达到2200万美元。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3

女性创业成功成更多女性创业的基础。成功女性创业有一些经验值得众多创业者借鉴。一位女性成功人士背后的创业故事解读。

核心提示:王利芬,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怀有责任感的女性媒体成功人士,她一直想为中国的年轻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赢在中国》到优米网,作为一位成功人士,在她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呢?

大多数人认识王利芬还是因为她离开央视,创办优米网。这位生于武汉黄陂,有着“财经教母”之称的王利芬,在辞去央视公职,诀别旧轨道,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创办优米网后说:“作为媒体人,我希望自己能为转型社会的中国年轻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20xx年3月17日午夜,蛰伏于公众视线之外四月有余的王利芬坐在北京Soho现代城顶层的办公室里,面前的电脑屏幕微微泛着蓝光,远处,是这个城市漫若星辰的车流灯旺。

零点时刻,王利芬分别在新浪博客、微博和开心网上点击“发布”键,内容一样:“我已辞去央视公职,创办优米网。

至此,她对外正式结束了自己15年的央视媒体生涯。

熟悉她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看起来沉静而内敛的女人的“不循规蹈矩”:1986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考取本校中文系研究生;在武汉大学执教两年后改往北京大学攻读博士;1995年至1999年,在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个栏目中担任记者;20xx年起开始担任财经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参与创办与主持《对话》、《经济信息联播》、《国内外资讯榜》、《第一时间》、《赢在中国》和《我们》等央视重点财经栏目。凭借深厚的涵养和从容的台风,王利芬为自己积累起数量庞大的精英信众,甚至被推崇为“财经教母”。

创办《赢在中国》

《赢在中国》吸引了15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3000万的风险投资、数十位像马云、史玉柱、牛根生、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作为评委。《赢在中国》总决赛创造了0。3的收视率(大约400万观众),而这个数字是同一时段播出的其他财经节目的350倍。这时的王利芬,行动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个体的疯狂拼杀,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她,少了些当初的犀利和坚硬,多了些温厚的内敛和圆融。现在她做事情非常明显地带着“王利芬式”的价值观和思考深度,有时候你会发现她不只是在 ……此处隐藏22010个字……。去年春节、中秋节,两人都是带着各自家人,在徐州摆开大桌,一起过节。“我们真的是萍水相逢,彼此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他就是我一辈子的大哥。”孙胜荣这样告诉记者。如今,经过两年的经营,兄弟俩的酒庄红红火火。

最有意义的回报 不是真金是真情

当年1000元助人,如今得到1000万的回报,乍一看,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但幸好,这个故事的韵味远不止1000和1000万这两个数字这么简单。25年前,张爱民工资只有90元,1000元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而他毫不犹豫就把这1000元给了一无所有的浙江小伙孙胜荣,可以说,这是丝毫不计回报的救人于急难。后来,张爱民下岗了,当年的小伙孙胜荣却发达了。很显然,孙胜荣非常希望能回报老大哥,起初,孙胜荣想馈赠两套房产给张爱民,张爱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这样的回报让张爱民有些无所适从。

用成百上千倍的财物回报助人者当年的付出,小伙真心可鉴。但是,大哥的拒绝告诉他,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义伸援手,并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是真心希望对方同样获得人生的成功。当受助者回报以真情,这是助人者最大的慰藉。

所以我们这个故事的最后才有了投资一千多万的酒庄,孙胜荣说,从不想借酒庄盈利,而是希望酒庄成为兄弟俩感情的纽带,让大哥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这种充满情感的回报,才让张爱民欣然接受。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15

怀揣700元走上创业路

2007年是中国电子商务飞跃发展的一年,“看到马云做电子商务如此成功,心里痒痒的,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陈果累告诉记者,还是大四学生的他集结了一批师弟师妹,办起了“网上便利超市”,为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网上提供日用品、零食,也包括洗衣服、送餐等服务。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利润过低,“网上便利超市”的经营举步维艰,地震后,陈果累把库存物品捐赠以后,解散了团队。

2008年毕业以后,陈果累在成都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心中的那个“创业梦”一直未灭。陈果累说:“在公司工作跟自己的期待还是差了一大截,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

“2009年,创业条件相当好,政府很鼓励大学生创业,成都市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陈果累兴奋地说起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路。在第二次创业启动之初陈果累本打算寻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合作,最终因为申请手续过于繁琐而搁浅。

在犹豫中,陈果累听说当时成都高新区提供了特别好的优惠政策,煤气、水电、网费等一律免费。于是陈果累带着自己的项目直奔面试地点,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通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答应为陈果累的公司提供4个工作位的办公场地,2台免费的电脑以及各种办公设施。

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等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启动资金应该怎么筹集呢?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非常重要。”陈果累告诉记者,“当初接到入驻通知时,我跟师弟身上的钱凑在一起就700元。好在高新区要给每一个新进企业一万到五万不等的创业资金。而且成都市还有‘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所有成都创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陈果累立即申请了这两笔资金,申请很快通过,拿着这些钱,陈果累的公司终于办起来了。

开办公司只是开始

开办公司只是创业的开始,如何管理、运营才是关键。陈果累说:“作为国家级创业园区,每年入驻园区的企业都在200到300家左右,但是能存活3年的不算多,3年就是一个坎,能迈过去就是一个新台阶,我们公司从2009年到现在,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

陈果累所学专业是软件,但是他并没有学习过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运行中,这些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最开始还是很难的,除了专业知识和大学累积的一点经验,啥都不懂。”陈果累告诉记者,“不过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企业能用到的知识,他们都定期举行讲座,我们受益很大”。

除了办讲座以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提供包括创业服务、技术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创业文化、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创业导师等众多服务项目。

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创业导师都是本行业相对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学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不定期来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为我们这种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更高平台的人脉资源。”在谈到企业导师时陈果累说,“我们有啥问题也可以去找导师,他们都会耐心解答”。

做一个企业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工商管理、税收、融资、财务、法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创业服务中心也为企业考虑到了,他们长期与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定期开展这些知识的专业培训。陈果累说:“这种培训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果累的公司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创业初期,公司现在已经从企业孵化园搬离。谈到公司现状时,陈果累说:“资金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了,高新区有很多的专项资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的申请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就能得到结果,我们公司刚引进了一个‘海归’,就因为他的加盟,我们 2012年10月申请了‘高层次人才创业补贴’,12月6日这笔30万的专项补贴就已经到账了。现在我们公司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

人才是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但是小公司如何跟大公司争夺人才资源呢?

“招人不难,招人才难”,这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陈果累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在还想招5个人,准备招聘两个应届大学生,两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一个5年工作经验的人。高新区虽然每年会提供很多免费招聘会的机会,让企业免费设立招聘展台,也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努力为企业搭建招聘人才的平台。但是巨大的优秀人才缺口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

谈起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这个问题时,陈果累说:“每个公司都在出奇招来吸引优秀人才,我们公司不是大公司,竞争力不够,现在只能提高公司软实力,提供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打造良好的办公室氛围,而且我们公司不排除利用股权来吸引顶级人才。”

在采访最后,陈果累告诉记者:“成都的软件行业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虽然某些方面有待提高,比如希望企业发展环境更开放、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更强、市场循环更良性、企业间的交流更多,但是总体来说,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很‘给力’,企业无论发展到任何阶段都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有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连线:

努力实现城乡群众充分就业

——对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叶壮

记者:请您谈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促进工作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叶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